

項目簡介
- 每人一生中都總會經歷生老病死,在囚人士也不例外
- 我們發現有些在囚或更生人士因為喪親而沉淪毒海,常進出監獄;
有些更會因家人患病或身故而內疚自責,久久未能釋懷,影響日後更生之路
- 本項目希望通過十場活動,協助更生人士及家屬從中學習四「道」,
即道謝、道歉、道愛及道別,重新認識自己,提升自信以及重返社會的動力
「生死體驗活動」
舉辦日期:6月1日
學員參加「生死體驗活動」均為免費;非學員每次$100元,
如連續參加兩節體驗活動收費為$150元。

認識殮房及火葬場
集合地點:沙田大圍悠安街
寶褔紀念館
下午1:00至2:00
每節:10人

遊歷殯儀館之地-紅磡
集合地點:
紅磡寰宇殯儀館舊址
下午4:00 至5:00
每節:10人
*每位參加者可選 擇參與一節或兩節體驗時間
更生人士難建自信
以 2014-2017 年的數據,香港每年有逾 7,000 更生人士出獄。當中超過一半的刑期是少於六個月,近八成的刑期是少於兩年。不少更生人士,不斷在「正途」與「歧途」的人生十字路口浮沉,他們出獄後,離開真正「更生」之路,其實還有很遠很遠。他們一般自信心偏低,覺得乏力做好事之餘,好人和好事亦離他們很遠。 (明報,2017)
被大眾忽略的需要:學習
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
真實個案:年過60的Raymond,母親去世的時候,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在坐監,還是睡在街角。「人生最大的遺憾,就是未能在父母臨終前見最後一面。」他最後一次見母親是三十年前的1987年,當時他剛出獄回家住。某天,他在廁所「追龍」,騰雲駕霧之際,不省人事。正好被媽媽撞見,並棒打他將他趕出家門。多年後,Raymond在父母骨灰龕位前跪下磕頭,對父母說了好多心事。他輕輕拭去遺照上的塵埃,舉手如千斤重,遺憾悔之已晚,只有在墳前真誠地做好四道,『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』,相信父母會領受的。
被大眾忽略的需要:
缺少更生人士的生死預備支援
曾接觸過仍在候審或在囚的人士,在獄中期間親人或至愛患重病及離世,他們的自責及內疚感非常強。有個案是某在囚人士於在囚期間,母親離世了,出獄後7年仍未能釋懷;亦有年青人候審時家人病逝,他覺得是因為自己的錯而連累家人擔憂,所以親人才會離世,自責之心令情緒長期受困擾,身心承受極大壓力;亦有女兒未能接受媽媽因病離世,因而接觸毒品去麻醉自己,結果被毒癮困綁多年。
(資料:主理人葉韻怡接觸的真實個案)

項目獨特性
現時市面上有多間機構提供生死教育課程,
但暫時未有專注以更生人士及家屬為本,
從生死教育帶出正向人生模式的相關活動及課程。
我們亦咨詢過輔導心理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,
以下兩個狀況令人關注:
一、若未能疏理生離死別所帶來的哀傷,或有機會
借助毒品去麻醉自己,因而沉淪毒海。
二、若喪親者因在獄期間,適逢親人過身而未能
釋懷,對於他們的更生之路有極大負面影響。